2021年中國二線城市人才流入流出TOP10排名
人口吸引力,是衡量一座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3月17日,百度地圖發布《2021年度中國城市交通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主要城市的交通擁堵狀況整體改善,百城中近七成城市通勤高峰擁堵指數同比下降。疫情防控常態背景下,公眾室內出行熱度全面回升。
其中,江浙地帶居民市內出行熱度最高,武漢居民出行熱度漲幅最高,大灣區跨城駕車出行需求最旺。公共交通方面,新一線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繼續完善,成渝地區公交通勤幸福感較高。
而對于新青年95后人才,他們更傾向哪些城市發展呢?
《“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北京、深圳、上海居前三。
任澤平團隊稱,人口是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青年人才更是第一資源,隨著人口紅利消逝、人才價值日益凸顯。研究發現:“95后”更向往發達城市,一二線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線人才流出,這預示著中國未來人口流動尤其青年人才流動的都市圈城市群化趨勢。
任澤平團隊指出,中國共有約2.6億“95后”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現12-26歲),勞動年齡的95后人口約2億人(16-26歲),占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的22.7%。智聯招聘有約2.3億個人注冊用戶,日均活躍用戶數(含登錄、有求職行為的用戶)約630萬,其中,求職人才即當年有簡歷投遞行為的用戶中約85%為大專及以上學歷,遠超全國就業人口的14.6%(2015年小普查數據);在求職人才中,約41%為16-26歲人才,在“95后”人才中,約48%為跨城求職者,即現居住城市和簡歷投向城市不同。
“95后”女性求職占比更高
任澤平團隊報告顯示,從性別看,“95后”女性求職占比更高,“95后”、總體流動人才中女性占比分別為49%、43%。“95后”、總體流動人才男女比例分別為51:49,57:43,“95后”流動人才中女性占比更高??梢?ldquo;95后”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且獨立,求職意愿較強。
從工資看,“95后”為職場新人,工資水平低,流動人才中月收入6K以下占74.6%,遠高于總體的58.3%。“95后”、總體流動人才月收入4K元以下占比分別為42.3%、30.4%,月收入在8K及以上占比分別為10.2%、24.4%。“95后”人才多為職場新人,收入較低,同時低收入會降低工作滿意度和在城市中的歸屬感,從而更傾向跨城求職。
從行業看,“95后”更多分布在新興行業,其流動人才在IT行業占比為21%,高于總體的19.1%,而在地產、制造業合計占比27.6%,明顯低于總體的31.1%。“95后”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是IT|通信|電子|互聯網、房地產|建筑業、生產|加工|制造,分別占比21%、15.9%、11.7%,合計占比48.6%,總體求職人才最多的也是這三個行業,合計占比50.3%,“95后”人才行業集中度略低于總體。其中“95后”在TMT行業占比為21%,高于總體的19.1%,而地產、制造業占比低于總體,說明年輕人選擇傳統行業傾向明顯降低,而對于互聯網、電子、通信等新興行業更加青睞。
吸引力城市50強
《報告》選取95后人才吸引力前十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杭州、南京、成都、蘇州、武漢、鄭州)作為觀察對象,發現一線城市對95后聚集程度更高,95后人才凈流入占比為均高于總體。并且報告顯示,95后人才從北京凈流向上海、從廣州凈流向深圳,主因在于上海落戶條件更為放松、深圳經濟發展潛力和創新動力高于廣州。
二線城市95后人才流入流出TOP10城市
二線城市中,杭州、成都對95后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高出總體0.8、1個百分點;95后人才大部分為城市群內部流動,由于武漢地處主要經濟帶中心、九省通衢,其人才來源地豐富,前十大城市來自9個不同省級行政單位。
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前十強二線城市杭州、南京、成都、蘇州、武漢、鄭州的95后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2.4%、1.3%、0.9%、1.2%、0.7%、0.2%,較總體分別高出0.8、0.4、1.0、0.4、0.5、0.7個百分點,杭州、成都對95后集聚程度更高。
2020中國旅游城市排行:重慶第三,榜首在陜2020-09-15 |
2018城市政商關系排行榜2021-02-23 |
2019大中華區人力資源服務機構100強排行2021-12-28 |
大連十大面積最大的區 大連各區面積排行榜2021-12-13 |
2020中國23城資金總量排行榜2021-02-23 |
中國氣候最熱的城市排行榜 第一名有“火洲2020-09-29 |
廣州網咖排行榜前十名 廣州配置好的豪華的2021-12-13 |
2012年全球十大最貴樓市2013-11-20 |
2019中國綠色城市競爭力指數榜單2021-02-23 |
中國當代十大建筑排行榜2014-08-11 |